原文鏈接:http://sn.ifeng.com/a/20190228/7244568_0.shtml?from=timeline&isappinstalled=0
原標題:“一路走來,我們覺得一直很幸?!薄拔鬟w伉儷”汪應洛張嫻如回憶浪漫往事
![1551408076.jpg 微信圖片_20190301103936.jpg](/__local/D/5F/08/1FD43FDAEAC9BF09C6982400A9A_2723D381_17FDF.jpg?e=.jpg)
“西遷伉儷”汪應洛張嫻如夫婦
“大學畢業(yè)了,在黨的培養(yǎng)和教育下,我鍛煉得更堅強了,我正以無比堅強的信念準備著,迎接新的戰(zhàn)斗任務……”
在一張略微發(fā)黃的老照片上,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汪應洛當年大學畢業(yè)時,給戀人張嫻如寫下了這樣的“情書”。從大學時期相識、相知,再到后來西遷來到西安,相愛、相守,兩人一路攜手走過近70個春秋,而他們的浪漫和幸福也都融入在西遷的故事里。
相知相愛
抱著兩歲兒子西遷
他,89歲,西安交大bwin必贏唯一官網名譽院長汪應洛;她,88歲,西安交大機械學院退休教授張嫻如。近70年來,他和她的身份有過許多種變化:交大學子、西遷教師、教授、院士……但從未變過的是他們的交大情,還有相濡以沫、執(zhí)手前行的生活。
昨日,記者來到汪應洛教授家中,干凈整潔的客廳,墻上掛著汪教授的照片。記者一進門,張嫻如教授一邊和記者打招呼,一邊輕輕地推著汪教授的輪椅來到客廳沙發(fā)對面,隨后兩位老人的講述,將記者的思緒帶入當年的場景。
1949年,他19歲,她18歲,兩人都進入交通大學工業(yè)管理工程專業(yè)學習。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大學生,他們在校園里勤奮學習。大學期間,他是團支委,她是副班長。1952年,畢業(yè)分配的問題讓他輾轉難眠,大學期間兩人很少談及工作、學習之外的事情,但此刻不說破的話可能就永遠錯過了。幾經思考后,他鼓起勇氣,拿著畢業(yè)分配表走到她面前:“填表了,你看咱們怎么辦?”
他覺得她單純,有理想,兩人興趣相投談得來;她覺得他有才華,兩人都要求進步,目標、愿望一致。于是他們交換了鋼筆,確立了戀愛關系。之后他留校任教,而她則分配到上海電機廠。
“臨近大學畢業(yè),在討論我入黨的一次會議上,入黨介紹人介紹我的一些事跡和優(yōu)點。因為平時同學之間了解很少,那次她可能是對我有了較多了解,應該是她當時也覺得我有值得親近的一面吧。”汪教授回憶,“當時是我先向她表白的。我送給她一張照片,在照片后面寫了幾句話,希望我們能夠進一步發(fā)展?!?/p>
“那時候人們表達感情都比較含蓄。我和他有幾次見面都是比較偶然,大家可能也都只是內心里有一點感覺?!睆垕谷缃淌谡f,“聽了入黨介紹人介紹他的優(yōu)點和事跡,讓我更深入了解了他:他一心為公,堅決跟黨走……會后,即使他沒有表白,我心里也已經認準就是他了。”
1954年,兩人登記結婚,婚禮還未來得及準備,他被安排前去哈爾濱學習。而她在工廠除了技術員的本職工作之外,還給工人講課、讀報、辦板報,晚上自學,忙得不亦樂乎。偶爾的閑暇中互通書信互相鼓勵。 一年多后,他回到上海,7月份簡單地辦了婚禮,兩人才有了第一張合影照。1956年,她調回交通大學機械系。此時,國家提出西遷政策,兩人一致支持。1958年,他們抱著2歲大的兒子汪時奇,帶著機械系實驗室所有設備,踏上去往西安的列車。
親歷西遷
牢記黨和國家囑托
汪應洛教授說,西遷時他是一位年輕教師,是交大機械系黨總支副書記。國家提出西遷號召后,學校師生們非常擁護?!敖煌ù髮W在上海時間比較長,跟上海的企業(yè)關系也非常密切。當時交大的老師有很多都是上海企業(yè)界一些知名人士??梢哉f,他們的事業(yè)在上海是有根基的。如果讓他們馬上搬到西安來,他們是有一點顧慮的。”汪應洛教授回憶,當時他重點幫助幾位老教授,與之談心做了不少思想工作,使他們放下顧慮,逐步轉變思想,決定把自己事業(yè)拋開,主動積極地參與西遷。
老教授們義無反顧地參加西遷,年輕的教師看到榜樣的力量也踴躍參與?!爱敃r和交大對口的一些企業(yè)也都跟隨西遷來到了西安?!蓖艚淌诨貞?,“等于過來了一個‘小社會’,理發(fā)師、醫(yī)生、廚師、裁縫等等,他們的西遷對我們來說幫助很大?!?/p>
“所以西遷以后我們覺得是挺適應的。政府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西遷、支持西遷?!睆垕谷缪a充道,“西安市對我們也給予了很多照顧?!?/p>
西遷后的歲月,他們將身心投入各自的事業(yè)中。1984年,在汪應洛倡議下,bwin必贏唯一官網在原管理工程系的基礎上重新建立。如今的交大bwin必贏唯一官網已經成為我國管理科學的重點學科,在國內外享有盛譽。
“黨中央囑托我們,一定要在西部扎根。所以從我自己來講,就是這么一個信念:黨和國家的囑托我牢記在心里。交大西遷,歷盡艱難,扎根西部。我覺得這個信念是很重要的?!蓖艚淌谡f。
“一路走過來,生活水平一會兒高一會兒低,但我們覺得一直很幸福,因為我們的信念一直在。”張嫻如教授說。
相濡以沫
永遠守著家國情懷
攜手近70年,一路走來他們一直相守相攜,用愛情和智慧經營著家庭,用努力和才干建設交大,用汗水和心血回報祖國。
在此期間,汪教授的身體亮了幾次“紅燈”。1994年,他突發(fā)腦溢血,被緊急送往醫(yī)院。她得知消息,第一時間趕到他身邊。起初他半身癱瘓,但理療時他特別努力去做,意志堅強,休息不到半年基本就恢復正常了。第二次是2001年春節(jié),他從外地出差回來覺得身體不適,一檢查發(fā)現患了結腸癌。大年初一動手術,而她像往常一樣一直陪在他身邊。“我之所以能恢復這么快,和她的支持是分不開的。她一直陪在我身邊,我們兩人在一起很默契,心情很好。”汪應洛教授說。
“他看問題特別開朗,總是從好的方面想,他的樂觀也感染著我。原來我覺得他是個‘硬線條’的人,話少、務實、干脆利落,很少關注人情往來?!睆垕谷缃淌谡f,汪教授生病后,同事、朋友們前來探望時,講述了一些她不了解的故事,讓她越來越多地發(fā)現了汪教授的優(yōu)點。
“他心胸寬闊,在平時工作中,不但善于發(fā)現人才,還幫助人才、推薦人才,為他們搭建平臺,讓他們能夠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,吸納了不少人才,當時對單位的發(fā)展也起了不少作用?!睆垕谷缃淌诮榻B,“老汪非常干脆,心胸寬闊。什么事情都從正面引導,總能夠看到的是別人的長處和優(yōu)點。當有人覺得自己找到了更好的平臺時,他也都能特別理解和支持。”
“他生病的時候,朋友、同事、學生等等發(fā)自內心的關心,我們都覺得很感動。后來我自己的個性也慢慢地變了。胸襟也慢慢開闊起來,個性也發(fā)生了很大改變。”在講述期間,張嫻如教授一直側著身子,看著汪應洛教授。
多年來,“西遷伉儷”為支援西部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,用行動塑造了西遷精神的文化基因,演繹著獨特的“交大情懷”。如今,他們的生活簡單而有規(guī)律,他們關注著學校的“雙一流”建設,關心大西安的發(fā)展,內心永遠守護著那份家國情懷。